8月7日,應TCC生態圈之邀,在北京參加了T行神州北京站的活動。這次活動主要討論保險車聯網和OBD的話題,參會的基本涵蓋了國內從事保險、車聯網、OBD的主要人士,專業水平值得肯定。
此前我也曾經測試過幾款圈內朋友的OBD產品,也曾經把OBD產品拿給專業媒體測評,當時的主要結論是:暫時找不到車主使用OBD產品的充分理由。果不其然,這次論壇上,雖然有保險車聯網這個前提,但有關OBD的前景,各方意見也并不為完全統一。
我個人比較贊成這樣一個判斷:在保險車聯網即將爆發的背景下,由廠商集成到車機系統的前裝OBD產品(前裝Telematics系統)會構造一個高富帥車聯網,而基于藍牙或者wifi的APP的后裝OBD產品有可能以屌絲車聯網的形態存在。二者的發展肯定不會同步,原因在于車廠、手機制造商、OBD+APP服務商在研發節奏方面差異巨大。但只要車險的差異化費率改革邁出實質性步伐,即使只是根據行駛里程制定差異化費率,OBD的后裝市場都有可能迎來春天。
但深圳成為的董事總經理薛鍔峰認為:達到保險精算數據要求的OBD產品的成本應該在100美元以上,果真如此,那么我們今天在市場上看到的大多數OBD產品即使在這個OBD的春天里也不會發芽。
暫時拋開誰會在OBD的春天里發芽的問題,綜合各方專家的言論,說說車險差異化費率和OBD的事情吧。
車險市場開放和差異化費率實施后Telematics會向何處去?
這個問題的答案不言而喻,車險開放和差異化費率政策會加速Telematics的落地生根。1年以后,幾乎所有換代的新車型都會前裝Telematics系統,這會成為車型的標準配置。大量不具有這些系統的保有車型需求會催生一個龐大的Telematics后裝市場,借助OBD+手機APP而不借助后裝車機是Telematics的低成本實現,這些都會加速Telematics生態系統的完善。
車險的開放應該是對外、對內和對其他行業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意味著有經驗的跨國保險公司的狼要來了。我們的保險公司過去20年都是高枕無憂,只賺不賠,這對消費者不公平。車險基本沒有差異化,不用做廣告,這不正常。開放后,車險要做廣告了,這對媒體是好事。
我們車險對外資開放,對內、對其他行業的開放也會加速,比如淘寶的車險銷售不錯,我最近去美國自駕游也是通過淘寶購買的美國保險公司的保險。傳統保險公司與互聯網公司聯姻的互聯網保險也會很快落地,下半年僅僅倚靠品牌信任,不用顧客線下保單就能生效的網絡保險會顛覆目前的保險業務,“余額寶”會讓國有銀行顫栗,我相信基于互聯網思維的全新保險產品同樣會令傳統保險公司顫栗。
開放后,差異化費率其實就是對用戶價格歧視,但要歧視用戶,必須得先分類,用戶分類必須基于對數據的了解,尤其是對大數據的分析和挖掘,誰能成為這些大數據的供應商,誰就能成功創業。只有少數幾家大型保險公司有資源自己獲取車主行為數據作為精算依據,大多數中小保險公司會倚靠第三方獲取這些數據。
我們可以看到歐洲和美國的保險公司推出的基于用戶車輛行駛里程的差異化保險產品,可以有10%的保單價格差異。目前國內正在做的保險T產品似乎并不滿足于僅僅倚靠行駛里程數據對用戶進行價格歧視。如何在保護用戶隱私的情況下獲得10萬或者30萬個可以監測其駕車行為的用戶,這是未來半年到1年各個OBD或者車聯網服務商該干的事情。
這個政策下的創業機會在哪里呢?
要利用這個政策,保險和汽車后市場產業會有這樣一些全新的工作要準備:
其一,要研發產品就必須先掌握車輛行駛數據,其二要能分析這些數據,進行用戶分類,其三,要能根據分析結果制定合理的價格歧視政策,也就是要開發基于車輛使用的保險產品,也就是UBI。其四,保險的下游產業,比如二手車、維修保養等行業要調整自己,以適應一個存在價格歧視的市場——那些出險率最高和最低的用戶會有特殊的商業價值。
在保險公司,根據車險費率差異化展開競爭的背景下,新的產業鏈會誕生:
低碰撞損失的車型設計——OBD/Telematics產品開發——用戶數據收集——UBI保險產品設計——公估定損——O2O服務。
在這個產業鏈下,新的產業機會將會誕生:
(1)車主用戶數據收集行業
此前不允許價格歧視,用戶數據用處并不大,但一旦允許價格歧視,用戶數據就成為制定價格歧視的依據,但收集用戶數據難度將增大,比如用戶會偽裝成優質用戶,幫助用戶偽裝也將是個有利可圖的事情。
(2)用戶數據分析和應用開發行業
目前是少數企業在提供這類數據引擎服務。目前的保險精算基礎僅僅是車輛本身,一旦所需要的數據涉及車主個人和駕駛行為,數據提供和分析行業也會發生巨大變化,細分可能不可避免。數據分析和數據應用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可能誕生寡頭公司,更多從事數據分析和數據應用的創業公司將會有機會,但有經驗看到這些機會的已經不多,看到又能有執行力去實施的更不多。
(3)保險銷售行業
在不存在價格歧視的狀態下,賣保險相對簡單,一旦存在價格歧視,現有的車險銷售體系將重構,每個保險公司的保費估價系統是基于同一個數據源還是基于不同的數據源,這是全新的商業機會所在,但可以肯定的是,銷售體系肯定與現在有所不同。
(4)用戶駕駛行為矯正行業
為了避免被價格歧視,用戶會有強烈的改變個人駕駛行為從而改變個人保險信用的需求,滿足這個需求將能賺到錢。無論從政府還是保險公司都應該鼓勵這種改變,這是政策改變的初衷之一。
(5)車輛低速碰撞財產保全的研發
在不存在價格歧視的情況下,車輛發生低速碰撞后無論損失大小,保險公司都是根據車價來制訂保險價格。但可以存在價格歧視的情況下,那些“一撞就碎”的車型理應承擔更高的保費。這種情況下,低速碰撞試驗和修復就有了價值。這方面發達國家已經有經驗可循,只是如何引入中國并本土化的問題。
(6)后市場O2O對接
由于Telematics系統天然的互聯網基因,車輛出現事故后的維修點推薦是重要的商業機會。目前的O2O創業鮮有進入車聯網那塊屏幕的,基于手機屏幕的O2O必然要滲透到車載屏上才有更多創新機會。
(7)車輛故障在線診斷
這是典型的B2B應用,已經有大量的車聯網開發者在琢磨這個商業機會,但從目前的產業實踐看,機器是無法完全解決故障診斷問題的。建立一個專家技術支持團隊仍然有巨大商業價值,深圳迪威做了而沒有做成的事情在車聯網背景下反而會價值更大。
總而言之,整個保險T行業是建立在對消費者行為監測的基礎之上的,從以往對車型數據的關注轉移到了對車輛數據、駕駛者行為數據的關注。無論是否通過OBD都能夠監測車輛行為,比如目前各個城市的實時路況實際上就是借助裝在的士上的GPS實時數據計算出的,未來如果車輛普遍裝備Telematics系統,掌握了這個系統的車廠反而可以掌握更準確的交通路況信息,比如市場份額最大的VW品牌,借助它的車輛數據來反映交通流量,顯然比借助的士的數據更精準。
除了前裝Telematics系統,后裝OBD是讀取車輛其他信息的關鍵,而移動互聯網的爆發,使得原本必須在車輛上裝備數據卡變得不那么必要,車主的移動電話可以變成數據收集的終端設備,擁有藍牙或者wifi功能的OBD變成了一個無線傳感器。此前,即使是能讀取OBD的私有協議,也很難說服車主使用OBD產品,差異化費率政策讓保險公司有了收集用戶數據的需求,用戶有避免損失的需求,在這種情況下,OBD對消費者、對保險公司都有了意義,有需求就有了付費方。
對于互聯網經濟,應該按照平臺的盈利模式,在保險車聯網這個平臺上,要有補貼方,要有被補貼方。顯然,保險公司和移動應用開發商應該是補貼方,車主應該是被補貼方,保險公司和移動互聯網應用提供商應當補貼車主,比如提供OBD設備、提供保費折扣、提供免費或者低價車輛應用,鼓勵車主使用OBD和應用。車主貢獻車輛數據,保險公司借此獲得用戶數據以識別用戶,而應用開發商獲得用戶。拒絕使用OBD的用戶會因為高昂保險成本而最終被轉化。而轉化的前提是安全駕駛。這有利于整個社會,應得到政府鼓勵。
過去10年,車聯網沒有顯著的盈利案例可以借鑒,原因就在于無法與保險業務結合,也無法與開放的移動互聯網結合。2013年這個時間節點上,我們可以說產業基本準備就緒,差異化費率政策讓保險行業有了利用大數據的強需求,OBD和車聯網可以與保險結合了。與此同時,移動互聯網大爆發,大量資本和創業者在尋找創業機會,保險作為整個汽車后市場的關鍵贏利點,能夠通過補貼推動產業從封閉走向開放,加速產業成熟——1年后再看這篇文章或許會更明朗些,希望那些仍然在后裝OBD產業堅持的創業家們能看到春天。(朱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