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CES開展前一天宣布成立開放汽車聯盟,Google與蘋果的iOS in the Car的競爭一下子成為最引人注目的焦點,兩大平臺在移動設備領域的戰火看起來已經蔓延到車聯網的戰場。而除了這兩個大玩家,目前看來頗有雄心的黑莓和諾基亞、以及一些廠商基于Linux的自研平臺也都已經躍躍欲試—但是,你以為在車聯網服務運營領域,這些應用平臺之爭就是全部了么?
事實上,比起這幾個現在還在“吆喝”的平臺,真正的競爭早就已經展開—不是還在各自蓄力的Google與蘋果,而是已經不斷推出新品、想要對著汽車廠商名單跑馬圈地的底層芯片商們。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在被我們戲稱為“全球第六大車展”的CES上,誰是最積極叫賣“車載智能”這一概念的人?除了幾大汽車廠商自己,就是高通和英特爾、當然還有英偉達(NVIDIA)了。
想想高通CEO Paul Jacobs親自為電動車E級方程式錦標賽(Formula E Car)的官方發布站臺、想想英特爾在兩個展館相連的黃金位置為寶馬和英菲尼迪開設專門的展區、再想想英偉達CEO黃仁勛是如何在奧迪的主題演講專場推介上推介自己的Tegra芯片,你就會知道,這幾個芯片廠商,都是如何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在移動領域的通訊技術和經驗導入汽車領域了。
就像福特的員工曾和我說的,面對汽車這個頑固而強大的傳統行業,目前無論是Google還是蘋果,目前都只是實驗性的放風階段,但是—無論這些汽車廠商最終決定用什么平臺、或者與上述哪個互聯網公司合作,在這之前,用哪家的車載芯片,才是汽車邁向智能化的第一步要考慮的事。
從目前來說,智能手機市場的領跑者高通無疑是最積極的一個。它專門推出了面向汽車的驍龍602A,為其配備3G和LTE模塊、支持Wi-Fi和藍牙4.0等多種連接方式、還具備3D顯示、高分辨率圖形、面部識別、手勢識別、人機交互界面(HMI)、以及后座3D游戲體驗等拓展功能。
可以預見的是,這些芯片將為車主提供3D導航、基于云端的軟件以及平板或者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整合服務;而一些專有的車聯網服務運營中的車載功能,比如在車內多塊屏幕上同步播放視頻、通過面部辨識啟動車輛、或是利用手勢開啟某項服務等,也已經在計劃中。
根據高通的說法,這款處理器在溫度、質量、使用壽命和可靠性等方面,都專門針對汽車產品的需求做了改進,從而保證在惡劣的環境中仍然提供可靠的無線連接。
不過,最能展現高通積極布局車用市場企圖的,還是它的驍龍汽車開發平臺,這個平臺該平臺提供集成應用框架,支持Android和QNX套裝軟件,還針對BOM進行了硬件優化。而這些都將在今年的第一季度出樣。
據Paul Jacobs的說法,現在已經有1000萬輛車已經應用上了高通的芯片。而他本人相當看好車用市場,認為汽車在加入聯網技術將成為移動行業下個重大改變,所以高通要做的就是,將“將智能手機和平板的應用體驗帶到智能汽車上去。”
當然還不得不提一下高通在新能源汽車上的努力。正如上面所說,它不僅成為了FIA國際汽車聯盟首個認證的電動車E級方程式錦標賽Formula E Car的最大贊助商之一—看看車身上的巨大標識就知道了,它還是主要的技術合作伙伴:將為這項賽事提供智能聯網以及Halo無線充電技術。
與傳統的掛壁式電樁不同,Halo無線充電技術采用磁共振感應,可以實現地面充電板與電動車充電板之間的能量傳輸。駕駛者只需將汽車停在充電板上,汽車就自動開始充電。
雖然此次沒有專門針對汽車的新產品發布,但是看看英特爾最近高調地把業務重心轉移到可穿戴設備上,你就知道類似車聯網的新興領域會是它押重注想要“彎道超車”的地方。事實上,最先明確對車載系統領域表示出興趣的移動芯片廠商,也是英特爾。
在2010年春季的IDF大會上,它就發布了自己新一代架構的Atom處理器,并開始描繪Atom在智能汽車上的應用方式和情景。
早在2012年,英特爾旗下的風險投資部門已設立了一只總額1億美元的基金,用于投資那些開發軟硬件和服務、幫助汽車與移動設備、PC互連的公司,這既包括汽車內信息娛樂系統和應用、駕駛輔助系統,例如GPS和夜視功能,語音和手勢識別,以及眼球追蹤功能等。
此外,英特爾還要在德國建設它首個汽車產品研發中心,并與捷豹路虎、豐田等合作,共同研發包括車載信息娛樂系統、輔助駕駛和自行泊車等自動駕駛在內的多項新技術。
而在此次的CES上,英特爾選擇的也是更多地展示它和汽車廠商之間的合作。他們最新拿出來的樣本是寶馬的ConnectedDrive系統和英菲尼迪Q50的InTouch車載信息系統。當然,兩者都是由英特爾提供技術支持。從現場來看,兩個系統對應用的響應速度都很快,能夠提供的功能包括遠程激活汽車、從PC或者其它設備上同步導航路線、并且接收實時的交通信息等。而車載移動應用可以連接至Facebook,或者同步Pandora的播放列表,甚至直接通過車載觸摸屏來直接處理日歷電子郵件等。
同樣的,英特爾也對電動車表示出了興趣。
它的架構事業群副總裁Ton Steenman曾經在接受路透社的采訪時說,英特爾的目標是成為汽車“信息娛樂”產品的主要供應商,同時他們也正在觀察電動車等汽車業中的新業務領域。“汽車業未來五至十年將會有許多變化是我們可以參與其中的……電動車是許多可能性之一。”
還不止英特爾和高通,再來看看在今年CES上搶足風頭的英偉達。
因為被整合到奧迪新款Quattro Laserlight概念車中,英偉達正式推出的汽車版的Tegra K1處理器可謂風頭正勁。它對這款新片的定位是“未來互聯汽車系統的大腦”,甚至稱它的運算能力足夠支持現今的無人駕駛功能。它可為車輛提供一個完整的計算機系統,能夠運行包括QNX、Android、Linux或Windows在內的各種操作系統。
除了K1,奧迪還在他們最新的互聯汽車系統上采用了NVIDIA Tegra 3處理器,并把它應用到了全新的高清12寸電子儀表盤上。還記得奧迪和Google一起開發的Android平板Smart Display?它同樣是由英偉達Tegra 4驅動。
此外,英偉達一貫擅長的高質量圖形顯示也將被帶入到汽車儀表盤、中控面板乃至后座的顯示器上,甚至還將可以通過無線網絡更新系統,這也就意味著如果車載系統出現bug,車主們可以直接在線升級,而無需跑去4S店。
應該說,英偉達的合作名單上更是星光熠熠,目前已有400萬輛汽車內置英偉達的Tegra芯片,光是Tesla的Model S的名號想必就已經足夠吸引眼球,更何況還要加上勞斯萊斯、大眾/奧迪、阿斯頓馬丁等知名汽車品牌。
考慮到4G網絡已經開始引入、車用平臺與車載APP也在逐漸完善,再加上云端技術的成熟等,汽車生態圈已經在逐步建立,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IHS iSuppli的數據,汽車信息娛樂設備的市場規模將在2016年達到412億美元—必須說,這個巨大而待開發的市場已經成為了各大芯片巨頭不可能錯的地方。
更有意思的是,用戶們不是都已經厭倦了PC和手機領域的處理器“軍備競賽”嗎?現在,芯片巨頭們終于找到了一個能夠讓他們重新比拼速度和性能的戰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