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如何,車聯網都是一個熱門話題,究其緣由,還是因為車聯網的商業模式仍處于探索階段,始終沒有定論。那么,互聯網跟汽車的“碰撞”,究竟要采用怎樣的商業模式呢?14日,眾多業內人士齊聚上海,展開了一場智慧的碰撞。
參加這次討論的主要有鈦馬信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陸玉麟、上海語鏡總經理閔敢,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心主任陳曉東、上海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的沈勇教授、上海安吉星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洋等人。
透過打車軟件的成功,反思車聯網的壁壘是錢還是什么?
就像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中心主任陳曉東所言,現在車聯網應用主要分為導航、娛樂、車載診斷系統三大類,就目前來說,在我國,車聯網的商業模式并沒有形成一個大家都認可的好的方式,這也是業內人士齊聚于此探討的原因。可到底車聯網發展的壁壘是什么呢?
上海同濟大學汽車學院的沈勇教授認為,一個新的事物投入市場都要經歷一個階段,需要大量的資金和理念支持。
沈教授特意舉了打車軟件“滴滴”“快滴”的例子,他說,其實兩年前或者說三年前就已經有了類似的軟件,也進行了應用給出租車進行打車服務,結果因為沒有強大的資金支持,很難讓司機或者百姓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慢慢地就銷聲匿跡了。但是,滴滴和快滴兩家巨頭一砸錢這個市場就好了起來。
所以,沈教授認為,商業模式要想接地氣,技術、人才、資金缺一不可。
那么,如果真的有了錢了,有人肯砸錢了,車聯網又會怎樣呢?
鈦馬信息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副總裁陸玉麟舉了這樣的例子,就現階段,確實有整車廠大量砸錢,像上海通用,就是大量的砸錢虧錢。但是,像中國很多的主車廠,特別是規模比較小的,并沒有資金來進行這個投入,那該怎么辦。
安吉星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做的已經很不錯了,但是續約率在20%到30%之間,續約率的反向就是不連接率或者不聯通率,而這就會導致大家所看好的大數據難以實現。如果續約率是30%,假設一年以后有70%的車不聯通了,這70%的車未來想產生所謂的大數據的價值是不可能的。花了重金去研發,就用一年,這種浪費其實是非常非常大的。
上海安吉星信息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于洋則認為,車聯網的壁壘在于車載系統是否能夠真正把車和車,車和人聯系在一起。車和一般的pc用戶不一樣,它的規模比較小,增長速度較慢,但他每個客戶端潛在的自身的價值會比較大一些。
所以,于洋認為,發展車聯網也不能太過著急,隨著客戶規模不斷的增長,以及技術本身和車的不斷深化,商業模式的可能性才會更多起來。
但是談到商業模式,于洋的觀點是,還要真正了解用戶的核心需求,一個新價值鏈的形成與發展,關鍵是能給用戶帶來什么好處,例如服務費還是額外的受益?
說到客戶價值,沈教授說,目前為止,很少有企業通過車聯網賺到錢。這里最大的問題就是,如果一個產品想賺到錢,首先就得為客戶創造價值,但很多部門就是做的不痛不癢,只是說讓你的出行方便一點。小安吉星做得比較好,他提出,在危急的時候可以救命,也就是在偏遠的地區,遇到車禍沒有辦法救援時,可以幫助呼救。但是其實這種情況在美國可能會發生,但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密度下,幾率較少。用慣了的話可能會覺得比較方便,但真正去掏錢的時候,很多人就不會去再用。所以,要為客戶帶來價值。
現在手機裝軟件基本免費,沈教授建議車廠免費給用戶用產品,當然,前提是政府把基礎設施做好。因為網絡如果不能全覆蓋,用戶不能隨時上網就很難做。
其實,車聯網之所以沒有顯著的突破,肯定存在方方面面的桎梏,或許是資金,或許是互聯的程度,或許客戶需求未摸清,要想真正將車聯網發展起來,還是需要業內人士不斷摸索出桎梏的根本,對癥下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