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科院光電研究院最年輕的研究員和博士生導師徐穎做客“SELF 格致論道講壇”,講述了中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成長之路。下面我們來一起了解一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歷程。
衛星導航系統,是距離我們一群2萬公里的“星星”。它們不會發光也不會發熱,甚至肉眼沒有辦法觀察到它們,但它們在為我們提供著位置服務。
衛星導航系統簡稱為GNSS系統,在GNSS 俱樂部中一共有4位“VIP會員”,除了大家熟知的美國GPS系統以外,還有俄羅斯的GLONASS 系統、歐盟的伽利略系統以及我們國家自主建設的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我們國家自主建設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現在正處在建設和應用推廣的階段,它由5顆靜止軌道衛星和30顆非靜止軌道衛星組成,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預計將在2020年提供全球性的服務。
在GNSS俱樂部中,會員小伙伴們最關心的是什么?大家最關心的是頻率資源問題。頻率資源是一種國際上公用的資源,所有頻率資源都要向國際電聯提出申請,由國際電聯進行劃分。就像高速公路的車道一樣,每一個系統都有它自己的車道,不然的話會發生撞車。
在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初始階段頻率資源相對比較充沛,而到了北斗系統和伽利略系統建立的時候,頻率爭奪戰就非常明顯了。當時伽利略系統已經提前申請了頻率資源,但是后來歐洲出現了經濟危機,所以伽利略系統資金鏈斷了。根據國際電聯“先到先得”的規定,哪一個國家能夠先把這顆衛星發射上去,并且由這顆衛星發射了這個頻率的信號,以后這個頻率資源就是你的了。
2007年4月17日是北斗衛星所申報的頻率資源的最后期限,必須提前發射衛星,這在我國航天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4月14日的凌晨4點07分,發射現場又發現新的問題。火箭有一個連接器沒有按照規定脫落,如果3分鐘內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話,對火箭、衛星甚至發射場都會是滅頂之災。當時的發射指揮員在一分鐘之內下了7道指令,解除了危險。4點11分,火箭帶著北斗試驗星成功升空。
4月15日,衛星實現變軌;4月16日,衛星開始向下發送信號。在距離4月17日北斗申請的頻率資源失效前24小時內,中國正式啟用了北斗申報的頻率資源,也就此拉開了北斗全球系統建設的帷幕。
大家可能會問,北斗系統到底有什么用呢?毫不夸張地說,它就像我們的水、電還有公路一樣,是我們社會建設基礎的保障。歐盟曾經作過估算,衛星導航服務一旦中斷2天,就會給整個歐洲帶來超過10億歐元的損失。
北斗系統的典型應用包括:用于保護野生動物,比如觀察藏羚羊遷徙;用于軍事上的精確打擊;用于海洋漁業;用于大型車輛定位和監控;用于精準農業。
在這里,我想重點強調一下北斗系統在海洋漁業上的應用。在這個應用中,北斗系統不僅提供了位置、導航這樣的功能,而且還提供通信功能,漁民在海上能夠用北斗系統發短信、報平安。
通信功能到底有什么用呢?給大家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家都看過《魯賓遜漂流記》吧,有一天一個人漂流到了孤島上,如果這個時候他選擇的是GPS系統,他只能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無法通知別人前來救援,所以他還是只能在荒島上求生。而如果他用的是北斗系統,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他既可以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里,而且還能夠把他的位置發送給方圓幾十公里、幾百公里以外的人。
那么,北斗系統這么好用,為什么在生活當中我們似乎很少用北斗,而是更多地使用GPS呢?GPS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比北斗系統早建設了大約20年,20年的歷史鴻溝不是我們的技術一朝一夕能夠填補的。GPS系統的應用推廣已經非常成熟,比如現在最便宜的GPS芯片可能只要2美元左右,而北斗系統的芯片價格由于量產等原因仍然普遍在100元左右。這是制約北斗系統發展的重要原因。
但是,作為一名衛星導航的普通科研工作者,我堅信,北斗這一艘巨輪在我們的不懈努力下,一定會繼續乘風破浪走向世界。
360汽車網點評:
徐穎學者并沒有用比較難懂的專業術語來講解,并且語言風格讓我們能夠很好地接受與理解,生動形象地道明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