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早上八點剛過,在北京西郊的一家汽車檢測場內已經人來人往,不斷有車輛駛入。在檢測場業務大廳里的一張桌子上,放滿了近20個各式水杯。一位4S店代辦新車檢測的人士告訴記者,“這些水杯都是‘黃牛’(當地人又稱“車蟲”)們的。他們來得比工作人員還早,別看你現在看不見他們,其實都在各處招攬業務呢。”
一位熟悉車輛檢測業務的人士向記者介紹,檢測場的“黃牛”一般分為兩類,一部分是與檢測場進行不成文的委托代理的“包線”驗車人員,他們承諾每月為檢測場帶來一定數量的車源,而檢測場則會很有默契地對其代理的車輛“開綠燈”;另一部分,則是游蕩在檢測場周邊的個體“黃牛”,他們沒有固定的車源,但是與檢測場工作人員會搭上 “私人交情”,向車主承諾能夠順利通過驗車,并收取費用。
檢測過程存在“人為可控”環節
據記者了解,在汽車年檢制度中,多項檢測都是靠人為測定來判斷是否達標,“就存在可操作的空間,商機就出現了。”上述熟悉車輛檢測流程的人士向記者表示。
現行汽車檢測流程大致分為四步:第一步,在外觀等待區,車輛進入檢測區前,由檢驗員檢測車輛牌照,并與車主交接車輛,以一人一車的原則,檢驗員進入車內著手檢測;第二步,客戶在業務大廳辦理手續、交押金,并進行車輛登記;第三步,在檢驗區檢測車輛尾氣,車輛的安全性檢驗;最后,客戶在業務大廳辦手續、結賬,并領取檢測結果。
看似簡單的四步流程,事實上在每一道檢測過程中,車主都可謂“步步驚心”。比如在外觀等待區,對車膜類型、燈光明暗、車輛有無改裝,輪胎花紋是否一致性等一系列專業的檢驗項目,稍有偏差就會要求車主維修或調試。
“以燈光為例,行駛兩年后的車輛大多數都達不到檢測要求的數據范圍。”一位驗車代理人員向記者介紹。他的解決方案是,將不符合驗車要求的部件進行調校和更換,比如燈光、輪胎等外觀件;對于難以更換的部分,依靠與檢測場的“合作”關系,通融過關。
在尾氣、剎車等檢驗環節,更是最難通過的部分。北京的一位車主告訴記者,其自己的改裝車進行驗車,在大多數情況下,車輛都不用到場,將車牌號和發動機號告訴 “黃牛”即可。但是,改裝車的檢測代辦費用基本在2000元左右,是普遍車輛檢測費用的十倍左右。
車主訴求催生“黃牛”群體
“為什么不找‘黃牛’驗車?”一位車主在面對記者提出此疑問時這樣反問道。該車主認為,在現行制度下,代驗車的業務為車主“省了不少事”。
這位車主告訴記者,此前自己也曾去驗車,排隊、交款、各種不合格、車輛調試后再排隊……這個流程下來花費了整整一天的時間,也沒有順利拿到檢測結果。之后,在通過修理廠關系找到“黃牛”,把車交由黃牛,人不用到場,半天時間,車輛就順利通過檢驗,交回自己手中。
在費用上,驗車費用在200元左右,而“黃牛”收費300~500元不等。在記者走訪車主過程中,車主普遍認為代驗車的性價比“很合適”。
記者跟隨一位驗車的車主前往檢測場進行車輛檢測。一位檢測場工作人員私下告訴記者,新車建議自己驗車,首次驗車一般都可以順利通過,可以節省找“黃牛”的費用。
如果是第二次檢驗的車,車主自己驗車的通過率基本為零,這時“黃牛”成了不二選擇。一位汽車修理廠的負責人告訴記者,經過四年的使用或改裝,車主自己調制的燈光、剎車以及輪胎都逐漸成為習慣,在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一定要求達到檢測場的相關標準并 “沒有必要”。以燈光為例,“黃牛”將車檢測完畢之后,車主一般仍會要求調回此前的燈光“模式”。
“黃牛”的檢測利益鏈條
一位從事驗車代理業務的“資深人士”向記者介紹,2001年左右,他開始從事代驗車業務,當時車主驗車的花費在80元左右,交由他代理的收費為120元。
“與十年前相比,驗車科目和流程都沒有什么變化,只是費用一漲再漲。”上述人士表示,驗車對于車輛的監管的確必不可少,但是由于檢測流于形式,并沒有取得期待中的效果。
在這條“產業鏈”中,“黃牛”們的“職業操守”也參差不齊,多數為熟人介紹。但是如果沒有人“搭線”,車主們的權益一旦受到侵害,將申訴無門。北京的一位車主向記者表示,由于他去年在車輛年檢時尾氣多次檢測后才最終通過,今年又到驗車時,為了省事,他特意去找了“黃牛”,雙方約定好400元的價格;但在檢測燈光時,該“黃牛”告訴他“有問題無法通過”,需要另交200元的燈光調試費。隨后,又以車輛外觀有損傷為由,這位車主再次被索要300元。最終,該車主付出了900元的檢測費用。
“這種事兒多是游蕩在檢測場邊的閑散‘黃牛’干的。”上述“資深人士”向記者介紹,多數與檢測場形成“承包”關系的“黃牛”都不會這樣做,而是通過和檢測場維持長期合作關系,進行“流水線合作”。
由于北京的檢測場數量較多,競爭比較激烈,一些檢測場更是靠黃牛“包線”維持。所謂“包線”就是指,“黃牛”一年固定給檢測場一些錢或帶來多少車輛,只要是黃牛帶來檢測的車,在協議好的次數內通過就可以,并不會多收費。
據了解,一些檢測場為了盡快收回設備的投資,也會給“黃牛”們有一些“優惠政策”,如免費增加上線的次數,把燈光、剎車及車身等檢測標準降低,對一些尾氣檢測標準也相對模糊等,鼓勵“黃牛”把客戶帶到場里來,事實上這些“黃牛”就成了檢測場的非在編“業務員”。
“驗車制度在絕大多數國家都存在。”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向記者表示,但是現在我國這一制度存在一些不足,解決起來并不容易,需要一個過程。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