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s店修車時發現其愛車的零部件被“以修代換”,長春市民王森(化名)從此徹底改變了以往他對于4S店服務高質量、高水平的“迷信”。
私家車越來越多走入尋常百姓家,汽車4s店因品牌聲譽好、使用原裝配件、裝修華麗、服務態度好而成為不少人購車、保養愛車的首選。但是,和王森具有類似經歷的車主并不在少數,4S店在銷售、保養汽車方面究竟存在那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暗地出招”,車主防不勝防
2012年9月的一天,王森在駕車途中突然發現儀表盤等相關電子設備關機,遂前往一家4S店維修,被告知需更換零件。他花費近4000元在該店更換相關零件后發現4S店“以修代換”,只是在原來的線路板上進行了局部焊接修理。
家住北京的趙冬冬(化名)也有過類似的經歷。他剛購買一年多的愛車發生故障,4S店檢測認為是需要更換電瓶,后來趙冬冬發現他也被忽悠了,這次4S店玩的是“以換代修”,實際他的愛車并不需要更換電瓶。
“有的是"以修代換",有的是"以換代修",很多不了解汽車內部構造的消費者在進行汽車保養時坐在4S店的茶室里喝茶,根本不知道操作車間的情況,這就給4S店攫取不正當利益打開了方便之門。”長春市消費者協會副秘書長鐘萍告訴記者,針對4S店修車、更換零件環節的投訴呈明顯上升趨勢。
王森告訴記者,買車后之所以選擇在4S店維修保養,是因為在保修期間保養必須在4S店進行。如在其他地方保養,一旦車子出現問題,4S店就概不負責理賠。而在趙冬冬看來,4S店在車主買車前后呈現給消費者的完全是“兩張臉”。
“許多4S店不守規矩增加消費者的維修成本,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對4S店產生不信任感,導致車主與4S店矛盾加劇、爭議不斷。”趙冬冬說。
“價格虛高”,車主感覺被“綁架”
除去零件換修糾紛之外,4S店收費高也時常遭人詬病。吉林省汽車協會理事王巍說,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4S店對同一品牌的汽車配件實行全國統一定價,而車企與4S店的合同規定,不允許其到市場上購買零配件,也不允許其將原廠配售的零配件外賣。
“這就在事實上造成了車企和4S店對原廠配件的壟斷,壟斷就意味著高價,而在激烈的競爭中,4S店的銷售利潤逐漸被車企"榨干",因此它在維修保養方面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也就不奇怪了。”王巍說。
成都某汽車生產企業的工程師劉洋(化名)向記者透露,出臺“壟斷”規定,汽車企業也有“苦衷”。“一方面是廠家出于對汽車安全性的考慮,因為如果放開汽車零部件的生產,大量魚龍混雜的零件將流入市場。”他說,“另外則是為了保護汽車生產企業知識產權,因為許多汽車零部件即使不由汽車生產廠家生產,也是由其設計研發。
長春市正陽街的某品牌4S店銷售顧問小高承認,如今4S店在汽車保養方面對消費者的“捆綁條款”依然存在,售后的汽車在3年或6萬公里的質保期內,必須在該4S店進行保養,否則之后不能在此保修。而保養所更換的機油等汽車配件自然要從4S店購買。
法規尚不健全,糾紛幾時能休?
鐘萍分析,因為大多數車主并不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加之4S店操作環節不透明,消費者的知情權很難得到保障。王巍告訴記者,對于部分糾紛案例,汽車協會能組織專家對當事車輛拆卸評估。但目前無法覆蓋到所有糾紛車輛,所以仍更多依靠4S店的行業自律。
另據了解,目前我國汽車方面相關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對車企與4S店在經營、保養等方面的規定尚是空白,許多情況下只能依靠企業自律。
業內人士分析,汽車“三包”政策規定消費者和4S店的糾紛可以向第三方社會中介機構請求調解解決。吉林省消費者協會研究員宗守運呼吁,當前應完善對于汽車銷售及服務行業的第三方監督。同時,政府監管部門也應進一步加大監管力度,這樣才能讓更多的消費者真正享受到4S店為駕駛生活帶來的便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