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夕勇: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的三大突破口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13日發布數據,今年前9月我國汽車產銷雙雙突破1700萬輛。毫無疑問,雖然增速下滑,但是我國依然是一個汽車大國。推動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真正實現由大變強的根本轉變,則是我們一個長期的戰略目標。這個目標不僅是中國夢眾多構成單元的未來體現,更是化夢想為現實的不斷實踐。
北汽集團總經理張夕勇指出,當前汽車行業正面臨巨大的技術變革與產業變革,汽車產業的版圖與格局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面臨著五個重大的挑戰:一是能源、環境、交通的外部約束力越來越大,倒逼汽車企業對發展戰略、發展方式做出調整和改變;二是谷歌、蘋果等互聯網企業對汽車行業強勢入侵,信息網絡技術加速與傳統汽車制造業融合和滲透;三是自主品牌汽車整體的市場份額持續下滑,汽車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贏利能力面臨更大壓力和考驗;四是企業的產能擴張仍沒有停步,汽車行業即將面臨全行業產能過剩的嚴峻局面;五是汽車業反壟斷調查是一把雙刃劍,自主品牌汽車雖可借此抑制不公平競爭,但也將面臨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迎來更為殘酷的淘汰戰。
那么,我們汽車企業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產業轉型該向哪兒轉?根據自身發展實際,北汽集團提出,要積極探索工業化與信息化相互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相互滲透的發展模式與發展路徑,走規模化、高端化、服務化、國際化、低碳化的發展之路,努力使北汽集團由傳統的制造型企業向制造服務型企業和創新型企業轉型,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汽車企業。這個戰略轉型是北汽集團為打好“十二五”、決勝“十三五”而做出的重要戰略安排。我們的戰略轉型,首先是要做強主業,提升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進而提高品牌的美譽度和影響力;同時要以服務業比重的提升,突破制造業利潤的天花板;要以商業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突破汽車行業現有發展路徑的束縛,走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
突破口之一:積極建設創新型企業。
今天,創新型企業的內涵,已遠遠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技術創新,而是全方位的創新。優秀的創新型企業,要能夠抓住信息、材料、能源等技術變革與制造技術融合創新的重大機遇,通過工業化與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信息技術應用和商業模式創新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使制造業向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務化轉變,延伸產業鏈,培育新業態。
在這里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產品創新。要改變自主品牌的弱勢地位,我們在產品研發上就要運用互聯網思維,以用戶需求和用戶體驗作為一切研發工作的出發點,形成需求牽引和技術推動的有效連接,使我們的產品研發更符合用戶偏好,具有更優的性價比,提升溢價能力。同時,還要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要按照開放創新、協同創新的大思路,在全球范圍內整合各方優秀研發資源,既要形成合作,更要實現創新,在更高的層次上實現研發能力的提升。二是商業模式創新。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要求我們探索新的商業模式,“互聯網思維”給我們商業模式的建立帶來了無限空間。北汽新能源股份公司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我們采用免費體驗模式拓展客戶群,與京東集團合作嘗試電商模式,與富士康合作嘗試分時租賃,與美國Ativea公司合作開發高端純電動車,真正做到了快人一步,領先一拍,實現新突破。三是管理模式,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是激活企業內在發展的動力,只有建立符合市場化要求的管理體制機制,才能真正釋放轉型的活力。為此,我們要以市場化為導向,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積極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加快資產證券化步伐,優化現代產權制度和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探索建立股權、期權激勵等市場化的考核激勵機制,為戰略轉型提供體制機制保障,促進轉型戰略順利落地。
突破口之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汽車產業鏈利潤早已向服務業,或正在向服務業轉移,汽車銷售利潤占整個汽車產業利潤的10%-20%左右,零部件供應利潤占20%左右,60%-70%的利潤則是從服務中產生的。因此,在保持整車制造業穩定增長的同時,我們還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我們要學習豐田、IBM、GE、華為等制造業巨頭,由產品的提供者發展為“產品+服務”的提供者。要以完善產業鏈、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提高北汽集團核心競爭力為目標,著力構建北汽生產性服務業的完整業務體系,打造一條與傳統汽車產業價值鏈互為補充的、服務于制造全過程的汽車產業價值鏈。形成汽車服務貿易和金融服務兩大產業體系,重點發展汽車銷售及服務、配件供應、生產性物流和汽車金融四大業務板塊,積極發展信息服務、自有土地的商業地產等新業務,形成業務門類齊全、優勢業務突出、盈利能力較強的產業格局。使生產性服務業成為繼整車、零部件之后的第三大業務板塊,成為北汽集團未來營業收入和利潤的重要增長點。
突破口之三:重塑上下游企業關系,提升供應鏈效率。
當前整車廠通過向供應商壓價轉嫁成本來維持利潤的時代已告終結,整車廠和零部件廠商的關系已進入協同共存階段,我們整車廠必須和供應商密切配合,加強協同創新,用整個產業鏈的品質提升來切實增加客戶價值。北汽集團的做法就是以產品為紐帶,讓零部件企業從產品設計階段就開始參與,與廣大供應商在零部件模塊化、通用化、平臺化的研發與制造上進行深入而緊密的合作,建立相互依賴、利益共享的戰略供應商隊伍,打造精益供應鏈,以此帶動整個汽車產業鏈的價值創造能力的提升。
北汽集團的戰略轉型
北汽集團總經理張夕勇介紹說,北汽集團在執行轉型戰略的過程中還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重點:
一是全集團各業務板塊都要積極投身“戰略轉型”實踐
由傳統制造業向制造服務型和創新型企業戰略轉型的過程,并不是否定制造主業的作用,也不是斷代的顛覆性變革,而是要運用互聯網思維工具,對現有業務進行升級改造,使之更有活力、更有效率、更持久的發展。所以說,我們的戰略轉型絕不僅僅只是生產性服務業相關企業的戰略實踐,我們各個板塊都面臨轉型的壓力,都有創新的需求,都要自覺投身“戰略轉型”實踐。
二是戰略資源向最有效率、最有競爭力的平臺和業務傾斜,力爭以最小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
在進行“十三五”資源配置的時候,我們會更加注重資源的投入產出比和資源利用效率。要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收益;要重點考慮將人才、資金、政策等戰略資源向最有效率、最有競爭力的平臺和業務傾斜,以“輕資產模式”實現集團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三是有效搭建集團化戰略下的經營協同機制
生產性服務業的培育發展過程,就是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交融、相互協同的發展過程。服務業的發展涉及到我們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和方方面面,這對集團內制造類業務和服務類業務的協作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講,集團化戰略下經營協同的效果如何,直接決定了戰略轉型的成敗。
因此,在戰略轉型的啟動期和全面實施期,北汽集團將迎來比原先更加復雜的協同工作,這就要求我們要在集團化戰略的引領下,搭建并完善經營協同機制,指導各業務板塊協同合作,實現各部門、各企業通力配合,協同發展,這是保障集團戰略轉型成功最基本的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