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開車的人來說,后視鏡相當于“第三只眼”。停車、起步、超車、轉彎、調頭等行駛路線將要發生變化時,在給出相應的行車信號時,都需要通過后視鏡來觀察路面情況。汽車后視鏡的作用很大,可是很多人可能不了解,后視鏡也存在著視覺盲區。
后視鏡盲區影響行車安全
3月份,南京一輛奔馳車女司機在左轉彎時,并沒有看到車輛,可是就在拐彎的一剎那,與一輛公共汽車相撞。據當地交警部門負責人表示:“這是典型的因視線盲區引發的交通事故。”
據了解,我國由于后視鏡盲區造成交通事故所占比例不低。很多司機有類似的經歷,在雙車道或三車道的道路上行駛,左側車道有車擋道,于是從右側超車。超車前,從右后視鏡看明明沒有車,可是在變道時,右側突然出現一輛汽車。
根據資料顯示,正常的駕駛人在僅轉動眼球而不回頭的情況下,約可以看到前方200度左右的范圍,左右后視鏡再加中央后視鏡,只能再提供額外約60度的可視范圍,剩下的100度則是盲區。如果一輛車行駛到另一輛車側后方,靠近后車門的位置,這時,前車司機如果只通過后視鏡進行觀察,3個后視鏡里可能都看不到后方的這輛車,這個位置就是視覺盲區,尤其是右邊的后視鏡距離司機遠些,盲區也更大。因此,如果車輛在行進中,后車正好處于前車駕駛員的視覺盲區內,前車變道或轉向時很容易引發交通事故。
調整到位可縮小視覺盲區
怎樣才能將后視鏡的角度調整到位以最大限度的消除盲區?對于這個問題,相信沒有多少人能夠答上來。“看著差不多就行了,沒有具體的標準”這是大多數司機的回答。
經驗人士表示,后視鏡盲區是無法避免的,但是調整到位可以縮小視覺盲區。即使車型不同,后視鏡尺寸大小不一,但依然有規可循。在調整后視鏡前,必須先調整座椅,保持正確的坐姿是調節后視鏡的前提。把坐姿調整好,然后按照順序調整中央后視鏡、左側后視鏡、右側后視鏡。具體方法如下:
用后視鏡可判斷車距
汽車在行駛過程中不可能長時間只沿一條車道行駛,并線和超車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這需要駕駛員通過觀察后視鏡中的來車情況來判斷旁邊車道內的車輛與本車之間的距離,從而進行安全正確的駕駛操作。
經驗人士表示,中央后視鏡是長條形鏡面,所以車內后視鏡中呈現的是一個“扁平的世界,顯示本車后方的道路及來車的整體情況。如果后方來車的速度較快,根據平面鏡成像原理,其在車內后視鏡中的成像會越來越大,當駕駛員從車內后視鏡中無法看到后車的車燈時,說明后車距離本車已經很近。如果車輛想變道行駛或是借道超車,首先需要通過左右兩個后視鏡觀察旁邊車道內是否有車,并根據它們在后視鏡中的成像位置,判斷它們與本車之間的距離,之后再決定可否并線。據了解,當后車成像占據后視鏡畫面時,前后車距離大概為3米;當后車成像占據后視鏡2/3,此時前后車距離大概為5.5米;當后車成像占據后視鏡1/2,此時前后車距離大概7米;當后車成像占據后視鏡1/3,此時前后車距離大概11米。從后視鏡中觀察后車不足后視鏡面積1/3甚至更小時在進行并線相對來說會更加安全一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