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前景:我國汽車行業面臨由大變強轉型
2014年前三季度中國汽車產銷量已突破1700萬輛,雖然增速有所放緩,但中國仍是最具發展潛力的汽車市場。商務部投資促進局和德勤昨日聯合發布的《2014中國汽車行業發展報告》認為,政府在“十二五”規劃中,首次明確提出要將中國汽車工業從“汽車大國”提升為“汽車強國”的系統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推動中國汽車產業轉型升級,真正實現由大變強的根本轉變,正是中國汽車行業面臨的長期戰略目標。
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在世界汽車行業的地位日漸凸顯,并成為全球車企的主要增長市場。在“十二五”規劃推動之下,中國經濟增長的主題逐漸由政策刺激下的較快增長,轉為結構調整中的穩定增長。汽車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之一,也在“穩增長、調結構和促改革”的政策氛圍中保持了穩健的發展態勢。2013年汽車產銷穩中有增,同比增長約14%,約占全球總產銷量的四分之一,已連續五年穩居全球汽車產銷量首位。
報告分析了汽車產業梯度轉移趨勢。一直以來,中國汽車生產主要集中在東部地區。2013年,東部地區的汽車產量占全國總產量的一半以上,中部和西部地區則各占25%左右。近年來,中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伴隨著低投資成本及一線城市汽車消費逐漸飽和、政策限制、產能過剩、成本上升等因素,吸引了各大中外車企開始向中西部地區進行布局和轉移。
報告還指出,行業集中度和產業集群對于汽車產業尤為重要。歷史經驗表明,大型的綜合性汽車企業更具競爭力。國內汽車企業兼并重組的進程在近些年進展緩慢,在汽車行業呈現出量多、體小的特征,這都導致了結構型產能過剩,行業集中度不足等汽車行業的現狀。但是,德勤汽車流通行業主管合伙人周永漢相信:“在國家大力推進汽車產業兼并重組的舉措之下,行業整合進程將會加快,行業內的龍頭企業將向規模化、集團化方向發展。一汽、東風、長安等大型汽車企業集團將獲得更多資源,會有良好的發展前景。目前,汽車行業的信貸政策確實傾向大型企業,以優先滿足其投融資、兼并重組的需求。”此外,在外部規模經濟的背景下,產業集群形成了上下游一條龍服務、產業鏈齊全的工業園區,這有利于匯聚供應商,降低運營成本,促進生產專業化,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整個汽車行業的運營效率,最終可推動國家建設成熟的汽車產業。
針對行業消費動態而言,近年中國汽車消費者結構和消費概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汽車消費結構正在趨于年輕化。2013年1至7月的上牌量中,33歲以下的購車人群占比高達45%。九成中國Y世代消費人群對汽車有了日漸趨于個性化、高端化、專業化的新需求。政策方面,政府頻頻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車產業,并給予其一系列的優惠和優先權,中國正在積極建設“能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社會,新能源汽車業早已成為各大國際車企大力開發的方向。德勤認為,隨著未來軟硬件的技術進步、消費者認可度的提升,新能源汽車將會迎來廣闊的發展前景。
展望未來,政府加大力度促進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政策扶植,將有助于新型汽車技術革命的推進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與此同時,新興汽車科技層出不窮,汽車電子、移動互聯、智能技術迅猛發展,全球車聯網產業駛入快速發展之路,汽車行業也將迎來新一輪產業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