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意義
2013年8月30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四次會議作出決定,授權國務院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內暫時停止實施有關法律規定,對國家規定實施準入特別管理措施之外的外商投資,暫時調整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規定的有關行政審批。這一決定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已經從政策層面走到了法律層面。
9月27日下午,國務院印發了《院印發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對于備受關注的自貿區金融改革計劃,方案提出了重要措施。其中,服務業擴大開放措施包括金融服務、航運服務、商貿服務、專業服務、文化服務和社會服務六大領域。9月29日,“上海自貿區”將正式掛牌,據媒體說具有里程碑意義。
何謂"自由貿易區"?查資料表明:自貿區分為兩種,一種是廣義的自貿區,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或地區通過簽署自貿協定,分階段取消絕大部分貨物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而上海自貿區是狹義的自貿區,即在這部分領土內運入的任何貨物就進口關稅及其他各稅而言,被認為在關境以外,并免于實施慣常的海關監管制度。
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十二年來,標志著我們的對外開放已經走到了極致,目前,國內土地、資源等要素市場被強勢利益集團畸形壟斷,人口紅利、環境成本上揚,經濟需求疲弱及勞動力成本升高導致產業轉移下,東南沿海外向型地區經濟發展速度放緩,國際資本開始向新的洼地轉移,經濟效率仍較低下。“中國制造”和“世界工廠”的比較優勢正在失去,正面臨著外資大批撤資,原有的開放政策邊際效應已大大遞減與消退之中,當舊改革紅利行將消失之日,也就是原有改革措施的改革紅利或制度紅利優勢潛力耗盡之時。
而與此同時,美國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談判、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談判,前者涵蓋大部分歐洲國家,后者已有澳大利亞、新西蘭、日本、新加坡、越南等泛太平洋十多個國家。這兩個協議突破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模式,不僅零關稅,而且還將達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務在內的綜合性無例外自由貿易協議。中國當下正處在以美國為首的新的國際自由貿易體系包圍圈之中,面對未來世界貿易規則、格局的可能改變,中國再次有被邊緣化的危險,中國面臨“二次入世”的嚴峻局面,需經改革改良來謀出路。
相比較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TTIP與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PP,上海自貿區還處于初級雛形形態,這將是以改革促進開放、以開放倒逼改革的新起點,對外開放走向法律層面 終極目標是全面“對內開放”。這既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升級版,也是中國體制改革的升級版,據說具有里程碑意義,幾乎可以和當年中國加入WTO相媲美。
上海自貿區對國內車業影響力猜想
其一、目前,我國整車進口關稅為25%,零部件為10%。通過上海自貿區的建立,除能大幅降低進口車價格與高額關稅外,將會對進口車暴利起到遏制和瓦解作用。根據國際慣例,上海自貿區作為與國境外的通道口,區內貨物可以不受海關監管自由進出自貿區。但與此同時,將會對國產合資中級及中高級乘用車形成較大的沖擊和帶來挑戰。
其二、上海自貿區的建立,可能對本土車企的出口業務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特別是自主車企向目標市場以CKD方式出口散件,再在當地建廠組裝。因貿易開放應該是針對雙邊的,作為國內車企加快走出國門的交換條件,對方國家也肯定會有同樣類別的產品進入我國市場,那這些產品是否又會對我國現有的產業造成沖擊?故未來在經貿區交易是否還能繼續享受出口退稅政策,還存在著諸多博弈與權衡之爭議。
其三、上海自貿區的設立,將在區內暫時停止實施外資企業法、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外合作經營企業法等有關規定,并取消外商投資涉及的鼓勵類、非禁止類產業目錄,單設禁止類目錄,只要不在禁止名單目錄內的行業領域,外資即可獲得準入投資資格,只要不在禁止范圍內的行業領域,就應該不受股比、技術轉讓要求等限制。這意味著外資進入程序自由化程度更高的同時,對外資開放領域也將逐步擴大。這是否標志著長期以來中國政府為保護本土車企,而對合資汽車股比 “紅線”限制的松懈或全面放開?是否意味著在自貿區內外資車企投資生產廠不受50:50的股比限制?外資車企就可以在自貿區設立獨資企業。民族自主品牌車企不僅面臨著“狼”真的來了嚴峻的挑戰,而且加速了滅頂之災。
綜上所述,顯而易見:上海自貿區的成立將對國內汽車行業將會帶來一定的重大影響,無論是合資、自主或“掛羊頭賣狗肉”的真合資假自主車企,都將會存大小不一定的影響。因此,不難發現其儼然是一把利弊并存的“雙刃劍”。況且,上海自貿區目前只是個試驗區,處于政府從政治層面上考量,今后必將向全國各地快速推廣,故標桿和示范作用不可小覷。故當下業界對上海自貿區設立對汽車產業影響作用幾何的研討幾乎沒有的情況下,希冀筆者此篇淺顯劣文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進而引起業界的關注,拿出對策來而未雨綢繆。
![]() |
![]() |
![]() |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