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外國車企雖遭反壟斷調查但"離不開中國"
《日本經濟新聞》8月21日報道稱,中國反壟斷當局20日對10家日本汽車零部件及軸承企業開出12.354億元人民幣的史上最大罰單,針對豐田公司等日美歐整車生產企業的調查也仍在繼續。中國政府已經真正開始了對反壟斷法的使用,其中對外資企業的監管格外嚴格。一方面這使得人們對創建公平競爭的環境充滿期待,同時也透露出中國領導層扶植本國產業的意圖。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20日強調了本次查處違法行為的意義。他表示,中國是法治國家,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只要有違法行為都必須給予處罰。
發改委也開展了針對中國國內企業的查處行動。2013年2月,知名白酒企業貴州茅臺和宜賓五糧液因對旗下經銷商下發“最低限價令”而被處以合計4.49億元人民幣的罰款。
報道稱,此次中國對汽車零部件企業的處罰與歐美此前以相同理由實施的制裁步調一致。美國翰宇國際律師事務所的中國籍合伙人賈維恒律師指出,針對反壟斷法,外資企業應該意識到,中國正在逐漸形成與歐美國家相同的商業環境。
據報道,強化反壟斷法的實施似乎也與中國領導層大力扶持國內產業不無關系。由于領導層指示各部委要更多使用國產車,因此北京路面上行駛的國產高級轎車“紅旗”正在迅速增加。日本車占到了中國進口整車總量的三成,查處外企也可視作是保護國產品牌的明證。
報道分析,今后企業之間的檢舉競爭肯定會愈發激烈。中國將參考歐洲的做法,完善自身的法律體系,企業如果主動檢舉同業聯盟將可能減免處罰。當局對于減免多少擁有相當大的決定權,是否獲得減免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與當局合作的程度。
另一方面,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汽車市場。所以即便面對日中之間的政治對立,很多日本企業還是表示“沒理由撤退”。
法國《費加羅報》網站8月20日報道稱,對于外國汽車公司來說,中國如今是一個它們都離不開的市場,因此誰都不敢與中國當局發生沖突。
大眾汽車旗下的奧迪公司最早作出反應,7月底就宣布下調中國市場的奧迪汽車配件價格,最高降幅達38%。在這方面,奧迪實際上并沒有多少選擇的余地:對奧迪來說,中國現在是一個重要的戰略市場,它不能冒險與中國當局發生沖突。
這種情況也適用于許多西方汽車生產商。首當其沖的是在中國市場排名第一位的奧迪母公司——大眾汽車集團。2014年上半年,大眾汽車在中國兩家合資公司的經營收入達26億歐元(1歐元約合8.16元人民幣),而該集團在中國以外的經營總收入僅為62億歐元。
在中國排名第二位的通用汽車同樣嚴重依賴中國市場。不僅如此,日本的本田、日產和豐田或韓國的現代和起亞也都屬于同一情況。
報道稱,鑒于中國市場的重要性,中國當局當然清楚它的話是一定會有人聽的。繼奧迪之后,豐田和本田也相繼承諾下調零部件價格,并強調將密切配合中國當局的工作。
目前來看,此類不確定性的增加并不會妨礙西方汽車制造商的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