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產業是國家支柱產業,是各國綜合競爭實力的集中體現,因此確保汽車銷售和維修市場公平競爭、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一向是各國反壟斷和保護消費者權益相關法律關注的焦點問題,受到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
我國已進入汽車社會。截至2013年底,全國民用汽車保有量已達1.27億輛,其中私家車占到80%以上,汽車維修業已成為百姓離不開的民生行業。在我國,汽車維修企業主要有汽車生產企業授權開展汽車銷售、維修服務的4S店體系和非授權的綜合類汽車維修企業兩大類,其中,綜合類維修企業占到行業的90%。目前,4S店修車收費過高、消費不透明、消費者往往被強迫消費,以及綜合性修理廠配件來源沒保證、企業生存艱難等問題非常突出,在各大媒體和網絡上屢屢曝光,廣大消費者自主選擇質優價廉汽車維修服務的權利尚未得到有效保護和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建設滯后。
導致上述維修市場亂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目前國內各大汽車生產企業(包括進口車企業)不對社會公開汽車維修技術信息,而只為其授權的4S店提供汽車故障診斷、維修以及技術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技術支持,造成4S店在維修市場上利用先天技術優勢搞壟斷經營,剝奪了消費者的選擇權。
汽車維修技術信息不能有效公開,還導致了一系列嚴重問題和后果:一是汽車生產企業利用維修技術和原廠配件壟斷,肆意抬高維修配件價格,也迫使4S店經常對承修車輛“小病大治”、“只換件不維修”,很少替車主考慮,廣大車主抱怨強烈。二是廣大綜合性修理廠在市場競爭中,由于配件渠道不暢、維修技術信息匱乏,往往出現維修質量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假冒配件魚目混珠涌入市場的問題,給車輛運行安全帶來很大隱患。三是不利于汽車配件產業發展。除少數主機廠配套零部件企業外,多數配件企業拿不到原廠技術資料,很難研制設計高品質配件,也無法進入正常的市場銷售體系;此外,即使是原廠配件生產企業,也無法利用技術優勢將配件直接銷售到獨立售后市場(往往被冠以假冒配件名義),配件業的發展受到很大壓制。
汽車維修信息封閉導致了汽車維修市場的不公平競爭。目前,4S店總數不多但由于維修服務質量較高,承修了全行業60%左右的業務量。不過,由于4S店服務價格一般是綜合修理廠的1.5-2倍,讓消費者普遍有望“店”興嘆、“修不起車”之感。由傳統行業發展起來的綜合類企業經營靈活,但由于綜合性修理企業無法獲得“一手”的維修技術信息,維修能力良莠不齊,使得消費者疑慮較大。
究其原因,汽車維修市場仍缺乏公平的競爭機制。一是配件渠道壟斷造成了綜合修理企業無法與授權4S店體系公平競爭。目前國內配件主要分為“原廠件”和“副廠件”兩類,主要按流通渠道劃分。在國家有關品牌汽車授權銷售政策保護下,原廠配件一般都被限定在4S店體系內銷售使用,綜合修理企業基本無法從正規渠道獲得原廠配件,廣大車主為用上原廠配件修車,只能回到4S店。但是,4S店的配件一般比同類副廠件貴50%以上,消費者接受度很低。副廠配件雖然種類繁多,但生產源頭和流通渠道都比較復雜,很多假冒偽劣、以次充好配件充斥其中,消費者很難辨別,面對市場常常感到無所適從。近年來,由配件問題引發的投訴已占到行業投訴的 70%以上,廣大消費者和綜合類維修企業反映較為強烈。
二是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壟斷造成綜合類維修企業先天技術不足。由于目前國內缺乏相關法規要求汽車維修技術信息(例如診斷技術、故障解碼、拆裝工藝等)必須公開,因此目前相關各大汽車企業的技術信息只向4S店體系內部開放,造成綜合類企業無法獲得同等、有效技術支持,診斷維修技術能力無法與4S店媲美和競爭??偟膩碚f,汽車維修市場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仍有待完善,消費者“自主消費”的選擇權也受到很大侵害。
三是汽車維修技術信息封閉也對行業人才培養造成很大影響。一方面,造成了培養人才所需的基礎資料缺乏,相關技術案例和實踐教學趕不上一線技術發展,脫節較為嚴重。另一方面,造成維修技術人員在工作中無法取得有效技術支持并持續積累,不斷提高自身水平。目前總體看,我國4S店以外的維修技師團隊成長較為困難。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