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消費者寄予厚望的汽車三包新規,從今年10月1日正式實施以來,市場反應似乎并不是那么理想:鑒定難、協商難,換車或退車更難。新規看起來很美,但執行起來難度較大。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三包新規無疑是阻止行業惡性循環的良藥,但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一位業內人士介紹,新規將要實施時,不少汽車4S店都對店員進行培訓,不是培訓店員如何為顧客服務,而是找專家培訓大家什么樣的情況下需要換車或退車,如何在法律框架內規避責任,一句話就是:能推就推,能拖就拖。
4S店最關心的是新三包法關于換退車的條款。一家汽車公司介紹,之前總成受損,4S店一般不會維修,直接更換,這樣既方便又有利潤。然而,如今辦法規定主要零件總成累計更換超過5次,消費者可要求更換車輛,4S店就不會再直接更換。新三包法規定,在汽車三包有效期內,因產品質量問題修理時間累計超過35日,由銷售者負責更換。
據一家4S店透露,若有消費者退車至廠家,廠家會對4S店開出罰單,因為維修店沒有把問題解決。對這種情況,他們不得不尋找"規避"辦法:一旦車輛進店,首先通過全國維修信息系統查詢,了解該車維修情況。如累計維修時間已達30天,就屬警戒范圍,這時4S店就會采用緩兵之計,拖延著不接車。
新規實施以來,不少4S店由于技術、設備、人員所限,明顯力不從心,服務態度和技術水平遭質疑。更為關鍵的是,國外一些豪華車生產廠家在給經銷商的合同上就注明:不帶三包。這讓本就利潤微薄的經銷商承擔了銷售的風險,他們自然就不愿意了,因為如果一家普通的汽車4S店換兩臺發動機,一年的利潤就沒有了,換三臺的話,就要賠錢了。
據國家質檢總局介紹,三包規定實施以來,我國汽車三包信息全面備案公開,已有近百家汽車生產者進行了汽車三包信息備案發布。但仍有一些地方的汽車銷售企業沒有進行三包信息備案。
不少消費者遇到糾紛,能及時修理就已經非常滿足了。一位消費者表示,如果選擇打官司,要經過幾道程序:首先當地得有合法的質量檢測部門。如果一個地方尚未有質量檢測部門,就需要到相鄰的省份去做檢測,耗時又費力。
另外,就是檢測出來確實是質量問題,還需要和商家協商,協商不成的話,就需要走司法程序,這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因此,大家都會選擇妥協。
目前,三包新規正處在信息普及階段,離消費者真正受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專家表示,要盡快建立第三方獨立的鑒定機構,并完善相關法規政策,借鑒國外經驗,組建社會組織參與監管。對于沒有及時到國家質檢總局進行三包信息備案的汽車經銷企業,或者沒有三包能力、廠家不實行三包的經銷商,可以進行警示,甚至限制其經銷,這樣,三包新規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實處。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