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西安市消協獲悉,去年市消協共受理汽車類投訴68件,其中,不僅有4S店巧立名目收費問題,同時4S店還在惠民補貼、口頭承諾上大做文章。市消協希望通過以下案例,提醒消費者切莫落入商家陷阱。
霧里看花的惠民補貼
2013年7月,市民王先生花了10萬元購買一輛轎車。買車前,他還專門在4S店咨詢,自己購買的車型是否有惠民補貼政策,當時銷售人員表示,王先生購買的車型不享受此政策,于是王先生付款買車。可是,購買后王先生通過該車全國客服電話查詢,突然發現自己購買的車型,其實是享受3000元惠民補貼政策的,于是趕緊與4S店聯系,要求解決。但4S店工作人員卻答復,當時已給王先生說過,惠民補貼包含在該車優惠中。
說不清用途的手續費
李先生2012年10月在4S店按揭購買家用轎車一輛,車價為42萬余元,首付20%,加上代辦車牌、購置稅、保險等共付款20萬元。當時4S店承諾5天后可提車,但5天后又說要交1萬多元貸款保證金,過2周后又說要交13000多元的手續費。由于車沒有提,還要求李先生不斷地交錢,于是李先生不放心,詢問4S店,可這時4S店又變了卦,“開始交的1萬多元是車款一部分,而13000多元才是保證金”。“這一步步交的都是啥錢?”李先生十分納悶。
百般推脫的售后服務
去年5月,王先生購買的一款汽車行駛至100多公里時,就發現車內能聽到“嗡嗡”的聲音,到4S店維修時,技術人員聽到異響后表示,新車有響聲是正常的,再磨合一段時間就好了。隨后,王先生將車開走繼續使用,可聲音不但沒有消除,反而越來越大。他再找到4S店要求解決,他們已經不承認是車輛的質量問題了。
汽車糾紛專業性強難調解
隨著車輪駛入更多市民家庭,汽車類的投訴也逐漸上升。市消協表示,隨著汽車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汽車糾紛的專業性越來越強,責任難以區分,鑒定檢測難,缺乏專業調解工作人員,調解難度十分大。
市消協提醒準備買車的消費者,貸款買車前,一定要問清后續收費項目等,不要貿然交定金、首付等,注意背后的隱形收費項目,勇于對不合理收費說不。因為貸款前,經銷商都不會提到這些費用,或輕描淡寫。所以一定要算一算所謂的“零利率”和“低月供”等購車預算,哪個更合算。同時,當經銷商為消費者代辦某些服務時,要注意經銷商是否有不規范的行為,該收的發票憑據要明確收齊。
此外,對于汽車及零部件是否有質量問題,如果和商家發生爭議,可以選擇到其他有鑒定資質的行政部門做產品質量檢測。還要注意廠家對汽車各種零部件的保修期限,在更換零件時,要讓商家開具相關維修證明并記錄好日期。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