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不是簡單裝塊屏幕 而是造更好的汽車
仿佛是一夜之間,車聯網成了最火熱的汽車詞語。不久前,某網站做了一場車聯網產品評比,參與的竟有18個品牌,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豐田G-book、通用安吉星、上汽inkaNet外,吉利、奇瑞、一汽奔騰等很多自主品牌也拿出了自己的系統。然而,不少人評論說,盡管不少車企都獨立開發了自己的系統,但車聯網畢竟是基于IT技術,要依托電信和網絡,所以在未來,擁有技術優勢的IT企業、網絡公司將是主導。
在我看,這個結論下得早了。
首先,從技術發源的角度看,最初做車聯網、形成技術雛形的是車企,IT公司并沒有走在前面。在我的印象當中,早在十幾年前,互聯網大潮還遠未興起的時候,日本已經開發并應用了接近于車聯網功能的智能交通信息交互、導航系統。這充分說明,汽車智能化、信息化是汽車發展的內在邏輯,不全是互聯網行業沖擊帶來的結果。
其次,從現實市場的層面看,眼下唱主角的也還是車企,IT公司并沒能給車企設置多么高的技術門檻。且不說豐田、通用,就拿上汽自主品牌推出的inkaNet來說,從2008年起步,已經發展到了3.0版本。據介紹,新的系統不僅具備車載wifi、實時路況和語音交互等創新功能,在硬件水平上也不輸于蘋果iPhone。
IT界在汽車IT上落后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情況?有人從技術層面解釋說,因為IT和互聯網是一個開放的領域,汽車企業很容易就把現成的技術集成到汽車上。但我更想說,汽車智能化也好、車聯網也好,根本目的不是在汽車里裝上一塊屏幕,而是為了制造一輛更好的汽車。車聯網技術汽車企業走在了IT界前面的原因也在于此。激烈的競爭使得汽車企業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去滿足消費者的需求。車聯網,最早感知它的理所當然應該是造車的人。
不久前,我曾親身體驗了一次上汽榮威車型上裝備的inkaNet3.0系統。通過語音命令,它可以打電話、導航、聽音樂甚至看股票信息。當我說出“我餓了”三個字之后,系統竟然自動推薦出附近的餐廳信息。這樣的體驗,甚至比我的蘋果手機還要好。我想,這種差別不是技術決定的,更多地還是服務意識使然。可以想象,作為一家自主品牌汽車企業,上汽的技術人員一定在絞盡腦汁地琢磨:中國的汽車用戶可能會需要在車里實現那些功能?還有哪些功能是“洋品牌”還沒有提供的?加上哪些智能技術,我的汽車會更安全、便捷?
上汽做自主品牌汽車沒多少年,做車聯網、智能化也不過5年。客觀地說,它的車聯網系統技術,那些IT巨頭、互聯網前沿企業也能做得來。未來誰能主導車聯網的發展關鍵還看對汽車消費者的需求了解多少。對滿足汽車消費者的壓力感受多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