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聯網共贏,制造商與供應商要談一場認真的戀愛
說到車聯網,汽車制造商與供應商總是各執一詞,都認為自己才應該是車聯網這臺大戲中的主角。在制造商看來,他們擁有車聯網的系統總成、集成的優勢,是根本的發源者;供應商則認為車聯網的服務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服務才能帶來價值。
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哈姆雷特,不同的企業眼中的車聯網也不一樣。沒有對車聯網達成共識,是阻礙車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以互聯網思維做車聯網
現在的車聯網,基本是互聯網企業在倒逼汽車產業向前進。Google、蘋果的進軍讓車企們有了危機意識,才開始想應對之策。
供應商和制造商都想獲得主動權。供應商們希望可以車輛上獲取各種數據,給用戶提供服務,創造價值,但是有沒有想過將這些數據也反饋給車企,讓他們能夠用在汽車產品上,提高汽車性能呢?當汽車企業對這些數據更感興趣的時候,合作的途徑也就找到了。
因此,我們常說,要用互聯網的思維來做車聯網,不僅是說車聯網本身,更多的是,在互聯網的角度思考,車聯網怎樣給汽車帶來好處,給產業鏈上下游帶來好處,從而實現共贏。
現在的車聯網產品,言必談用戶體驗,都說要給用戶創造價值,用戶才會買單。但是有沒有想過,常常被提到的金融、保險、服務,這些,是不是一個駕駛員的全部體驗,或者說全部的需求?當汽車在行駛過程中,駕駛員的需求,除了方便舒適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了?社會對車輛有需求,比如交通安全、節能減排,這其實也就是駕駛員的需求。汽車在行駛過程中可能會撞人,也可能會被其他車輛撞到,汽車行駛需要大量的燃油,排放的氣體會對環境造成危害。這些都是用戶所關心的,也是他們的體驗所在。
在探討車聯網的時候,要按照互聯網的思想和要求來做車聯網,推動車聯網前進。這樣,才可能讓車聯網得到真正的發展。而這之前,最基本的,是要對車聯網的概念達成共識。
車聯網概念的共識
ITS智能交通系統相信大部分人都不會陌生。理論上來說,車聯網也是智能交通的一種體現或者是智能交通的一個階段。但是大家知道中國的ITS,從90年代初發展到現在,在國內熱了很長一段時間,但是現狀是曾經是做ITS的,現在反過來都做車聯網了。在中國ITS發展還是有缺陷的,缺陷就在于當初大家對于ITS的認識沒有共識,對我們中國的ITS沒有共識。
中國一談ITS,必然是交通管理部門,比如交警、道路管理等,汽車企業冰沒有參與其中。而中國的交通部是不管汽車的,最后就變成了只談公路問題而不談車,所以當時并沒有形成完整的概念。這么大的一個系統,因為沒有形成共識,概念上有問題,汽車廠沒有參與,所以最后做出的ITS產品,真正讓用戶買單的沒有。
車聯網也是個復雜的系統和技術,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基礎。因此,從事車聯網的還是要把它的概念、內涵認識清楚,達成共識。
車聯網,屬于移動互聯網的一種,是把車作為終端而形成的移動互聯網。相信90%的人都會認同這一點。在移動互聯網基礎之上,就產生了V2V、V2I等概念,是在車路通信基礎上,進行信息交換,讓車車之間、車與基礎設施之間互相知道在哪。最后就是電信運營商,信息的獲取。
因此,車聯網就是車的問題、聯的問題、網的問題,這三者之間不是相互取代的關系。有了這三個核心的車聯網,才能是完整的車聯網。這樣,我們就可以給車聯網下個定義。所謂車聯網,就是在汽車里面的,車機和車機之間的移動互聯網。在這個基礎上,就可以去想如何做設計、維護、4S店,如何做保險和信息服務,如何提高車輛性能等等。
車聯網的生態價值
要讓大家都投入到車聯網行業,最基礎的一點是能夠從中獲取利益。供應商不能只想著獲取數據,提供服務,還要想想該以什么樣架構、什么樣的方式,來讓車企也能夠獲得價值。
之前我們提到車聯網是車、聯、網三者的結合,而這三者結合之后可以實現三個功能,讓主機廠和零部件供應商都能夠找到發力的地方。
第一個功能也是大家有共識的,就是提供信息服務,增值服務,如何利用車的基本信息做增值服務的問題。
第二個功能,安全。在車聯網時代,提高行車安全不僅包括傳統意義上車輛本身的安全,也有在移動互聯網基礎之上的交通安全。例如前方事故警告,前面發生撞車了,會發送提醒信息,通過平臺、手機等傳給駕駛員;道路危險預警,檢測到前方有岔路口、正在進行維修的路段時,會予以提醒;還有隊列控制、行人及非機動車的預警等。這些都是在車輛本身監控系統的范圍之外,利用移動互聯網做預警和提示。
第三個功能,節能。比如通過對駕駛數據的監控和手機,對駕駛員的駕駛習慣、車輛的油耗模型以及周圍實時的交通環境進行分析,給出一個優化的方案,從而達到節能的效果。
當然,車聯網的信息不僅僅是給予提醒,這些信息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比如我們正在進行研究,如何利用這些信息來實現自動變速器的換擋。車載系統將收集的數據提純、并對其進行優化,然后提供出去。如果可以控制,那么用戶體驗就能夠逐漸變得完美,體驗完美了,老百姓肯定就有需求了。這里面就不只是做IT、互聯網就可以搞定了,這與車輛本身有關系,還包括建模、算法等等。
技術是本質問題
說到車聯網發展遇到的問題,現在都說,這是體制問題,國家重視,但是沒有支持。其實技術和體制都有問題。我們做技術的還是老老實實看看技術有什么問題,這是本質所在。
針對車聯網不同應用領域、關鍵技術,目前提出的有“三縱四橫”的技術體系。下面包括中心網絡、終端、平臺,這樣涉及到的相關技術,就是做企業的應該做的。要想讓車聯網成氣侯的話,這都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的。
車聯網的市場需求大,我們停留在Telematics,沒有形成共識。最關鍵的是,都是以車載信息為主,缺少提升車輛性能的概念。前面說到,供應商把汽車的數據拿去做服務,制造商也可以用這些數據來提升性能,基于車聯網的安全和節能技術,就是對車輛性能的提升。
在車輛監控系統的范圍之外,用移動互聯網,至少發出一個警示信息是可以的。技術上就涉及到區域怎么劃分、如何對狀況、目標位的判斷。通過這樣的方式,給預警系統提供幫助。而且預警系統也是非常有用的。我國目前發生傷亡的交通事故中,不是在高速公路就是在視野不好的時候,有了這樣的技術,就能夠大大降低事故的發生。另外大家也要知道車聯網里面還包括利用短程通信發現車車之間的相互關系做安全。
在汽車提高性能之后,也就可以基于此探討一下車聯網的盈利模式。
目前的現狀是很難盈利。提供信息服務的說互聯網都不收費了,而在主機廠認為提高車輛性能了,這應該是要收費的。把這兩個結合起來,可能就是車聯網的盈利模式。將來的盈利模式首先是免費推,在汽車性能改善的問題得到解決以后,假設一輛車一個月能夠在這個基礎上省一千塊,讓他交500的服務費,基本都是樂意的。用戶體驗好了,增值服務的推送也更有效果了。
小結:
車聯網技術應該將提供信息服務與提高車輛性能并重,車聯網盈利模式,應該是互聯網的免費模式和汽車收費模式的結合。因此,簡單來說,車聯網的發展就是要供應商和制造商合成一體,往一處使勁,實現共贏。
不能把車聯網的難題都歸結于體制問題,車聯網是有技術的,它還有很多關鍵技術,而且技術跨度很大,涉及方面也很廣,因此需要打破行業壁壘做聯合開發。在這個過程當中需要做整體架構,包括標準、規范,來推動產業良性發展。
車聯網的名詞是中國發明出來的,在人家的物聯網還在理念的時候,我們已經開始行動了。因此,在車聯網上,中國是很有希望首先做成功的。但是車聯網是需要完整的價值,光談一個這不是價值。在技術上,我們要實現這個價值要形成有效的機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形成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