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車聯網市場缺乏清晰的行業標準 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國內的車聯網元年是2009年,四年過去,車聯網氣勢更勝,成為2013年最火的關鍵詞之一。然而其發展步伐似乎也沒有想象得那么快,仍處于江湖亂戰的初級階段。
盡管目前國內的車聯網服務運營市場熱鬧無比,但仍停留在廠商為賣車而制造亮點的初級階段,遠未形成清晰的產業鏈條和業界標準。車聯網必然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和發展,而面臨的諸多挑戰也需要提前籌謀應對。
業界標準尚難統一
在2013年舉辦的慕尼黑車聯網大會上,有這樣一項民意調查,近2/3的被調查者認為,未來五年車聯網行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標準。
現階段,車企都在搭建基于自身車型的車聯網,不同品牌之間無法形成互聯。各家的車聯網服務運營產品在硬件和軟件方面都各不相同,沒有統一標準,無法產生商業模式。也就是說,現在的車載產品更多地是在解決車與人、車與網的關系,車與車、車與道路之間的問題還有待長遠的研發和規劃。
一旦形成標準,所有車輛處于聯網狀態中,通過云端的數據分析,可以對車輛分流、解決擁堵等問題,車輛也能通過控制系統接收到指令實現自動避讓,避免安全事故的發生。這也是車聯網誕生的一個初衷。
針對這個問題,有研究者提出的解決方案是“使用第三方統一的電子節點,替代廠商各自的車載電腦,然后用通訊網絡互聯,形成統一標準化的網絡”。而這一設想的實現也并不容易,要么由國家牽頭強制推行,要么由互聯網企業研發并派送統一硬件,再或者由行業巨頭來主導,從而制定標準。目前看來,任何一種方式要想成功,都還需要較長時間的布局。
大數據未得到充分使用
車聯網的很多功能需要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和使用來實現。行動中的汽車一直在產生著難以置信的龐大數據量。有研究稱,汽車每小時能產生5G到250G的數據,包括輪胎氣壓、汽車速度、油溫等各個方面。而駕駛汽車的用戶在車內進行的個人操作,同樣也是大數據的來源。
試想如果這些數據能夠得到采集和分析,那么將可以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務。比如通過對汽車運行中的數據進行監測和分析,提前把握可能出現的性能問題,并做好解決方案。比如對汽車運行位置的大量數據分析,處理交通擁堵等問題。另外從用戶服務角度來說,對個人使用習慣進行收集和分析,可以制定出更為個性化的服務,同時對產品本身做好改進。
目前有些車企的車聯網產品已經在使用大數據資源,但還在較淺的層面,大數據的潛力尚待發掘,而數據的采集、存儲和安全等問題都需要突破。
用戶認可度不足
判斷車聯網的發展進度,一項關鍵因素是使用普及率,而這源于用戶的認可度。目前的境況似乎有些尷尬,廠家花費精力和資金投入研究產品,并作為主要亮點來營銷,但用戶大多并不感冒。
一項針對歐洲、美國和中國消費者的調查顯示,用戶對車載技術的了解尚淺,遠未充分使用。超過1/3的通用車主從未使用過車內的各種聯網服務、25%的福特車主從未使用過SYNC。有28%的調研參與者認為,現在的車載APP功能過于復雜。
而免費期過后的續費問題就更加明顯,服務內容吸引力不夠,用戶粘性嚴重不足。有用戶表示,對于一個使用頻率并不算高的產品,每年支付1000多元的費用實在不值。
車聯網的發展和用戶的認可互為依賴,只有發展出對用戶真正有益的殺手級應用,才能獲得認可,而用戶積累形成規模之后,車聯網的應用發展和商業模式才能有所突破。
誰將掌握最終主導權
車聯網是多方跨界的產物,在前裝產業鏈上的參與者就涉及多個行業。汽車廠商、科技公司、網絡運營商等都積極加入,并且期望占據主導地位。
現在車企大多堅持開發自己的系統,但科技公司也早已虎視眈眈。蘋果公司的iOS in the Car 系統可以讓iOS 7與車載系統互聯,奔馳、本田、日產、法拉利、雪佛蘭、現代等多家汽車制造商都宣布與其建立合作。Google也與奧迪針對Android系統進行合作。
蘋果和谷歌這類科技公司的一大優勢在于,其系統作為市場上的壟斷者,已相對成熟。而對于汽車制造商來說,則需要在新領域進行生態圈的打造,這必然存在不小的難度。
結語
某汽車雜志的主編這樣看待車聯網的發展現狀,“如果將整個車聯網的長度劃分為100份的話,如今的車聯網生態僅經歷了其中的不到5份”。國內車聯網的確尚在萌芽階段,產業鏈上的一眾參與者也都在摸著石頭過河,憑著自己的理解打造車聯網,他們仍然面對很多的困惑。
100多年前,汽車的誕生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多少年后,真正實現的車聯網將改變我們對生活的根本體驗。這是一個長遠的發展過程,而車聯網接下來的發展應遵循實現智能交通的方向,為用戶提供更便利更安全的行車方式。

本文標題:國內車聯網市場缺乏清晰的行業標準 發展仍面臨諸多挑戰
本文原地址:http://www.arabaticareti.com/news/NewInformation/201401/60976.html